新闻资讯

精心策划展览 丰富参观体验(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发布日期:2024-09-16 浏览次数:

  图为浙江省非遗馆外景。
  浙江省非遗馆供图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之江文化中心内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浙江省非遗馆”)3层的传统表演艺术厅内,一出出精彩剧目轮番上演,引得阵阵叫好……暑期,浙江省非遗馆格外热闹,非遗传承发展青年沙龙、传统戏剧展演、非遗美食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如何参观

  一条主线串联文化空间

  浙江省非遗馆极富江南风韵的建筑外观格外引人注目:屋顶层叠错落有致,大小窗户排布墙面。透过一扇巨大的玻璃窗,一座古戏台映入眼帘。

  浙江省非遗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览空间从地下一层到地上四层,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刚一进门,不少观众便向工作人员询问,“大船在哪里”“戏台怎么走”“小朋友可以体验的非遗项目在哪一层”……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浙江省非遗馆馆长郭艺介绍,该馆以“一条逻辑主线+三个文化空间+若干互动体验”的总体思路设计展陈,展览设置“向海而生”“寻山问居”“觅水行商”3个文化空间,将最能体现地域性特征的非遗项目有序组合,生动呈现浙江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样貌。

  在展陈布置上,浙江省非遗馆以浙江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要依托,将基本陈列划分为“口传·印记”(民间文学)、“手艺·生活”(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身心·智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仪庆·精神”(民俗)、“演绎·风韵”(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五大板块。

  诸多展陈中,大家津津乐道的“大船”“古戏台”等最具代表性。

  在“向海而生”文化空间,浙江省非遗馆的标识性展项——“绿眉毛”海船三桅三帆,按航海实船标准打造,其因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而得名。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祝汉明介绍,该船场外筹备制作历时3年多,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定制打造,完整还原传统“绿眉毛”海船的47道制作工艺,是一艘可以下水的船。

  在传统戏剧厅,用柚木搭建而成的古戏台静静矗立。祝汉明说,该戏台是浙江省非遗馆的一大视觉地标,由古建筑专家花费3年多时间主持建造,由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匠人团队手工打造。“戏台并不是摆设,这里轮番展演浙江58个传统戏剧项目折子戏,成为大众走进非遗的媒介。”祝汉明说。

  如何策展

  关注非遗传承人与当下生活

  非遗馆该向大众呈现什么?2019年初,随着之江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团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截至目前,浙江有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2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96项省级非遗项目。非遗馆是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的窗口,必须把“家底”展现好。

  为更好地建设非遗馆,并与博物馆展陈区别开,团队边征集展品边调研,花费一年半时间,逐渐找到答案——“如果说博物馆侧重的是物和历史,那么非遗馆就应该关注人与过程。”祝汉明说。

  在团队看来,非遗馆的展陈如果“碎片化”,即一个个非遗项目的陈列展示,观众就不能具体地了解其前世今生。祝汉明说:“非遗主体是代表性传承人,因此展陈内容要与传承人有关,与当下生活有关,与社会发展有关。”

  回忆筹办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团队备受感动。“非遗馆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我们很多支持。”祝汉明回忆,曾有传承人对团队说,“非遗馆就是我们的家。”这令大家颇为动容。

  馆中筹集展出的1022件(套)展品背后,有许多感人故事——收到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绍斌的作品《农家记忆》时,他已然离世,捐出这件作品是他的遗愿;宁波朱金漆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坚持不懈,最终说服家人捐出万工轿……

  在浙江省非遗馆,展演与展陈同台,内容与观众互动,团队希望以温度和情感,彰显出非遗的“人间烟火气”,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有共鸣的内容。

  如何传承

  体验教育贯穿始终

  每到假期,非遗馆负一层的传承体验中心和四层的展示教育拓展室都会吸引许多观众,其中不乏外省观众。非遗体验活动和系列研学课程尤其受人欢迎。

  • 我要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