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人形机器人“跑”出未来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参赛选手与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右二)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
  新华社记者 曹 灿摄

  小顽童队选手松延动力N2在比赛中冲向终点。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人类与机器人首次实现“共跑”,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20支队伍最终只有6支队伍完赛。人形机器人跑半马有多难?“约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本次大赛秉持“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的理念,“毕竟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平台”。

  一场比赛,映射一个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图景。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出“炫技秀场”,迈入工厂、实验室甚至家庭的想象空间,成为具身智能风口下最受瞩目的“新物种”。

  

  创新脚步更快

  作为唯一一个未更换机器人的完赛队伍,夺冠的“天工Ultra”机器人无疑是此次比赛的明星。去年4月,这款机器人的早期版本,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我们不仅要让机器人‘跑起来’,更要让它‘跑得稳、跑得远’。”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介绍,为参加此次半马,团队攻克了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硬件难题,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此次参赛的机器人,搭载了全新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实时感知和运动规划执行,最高峰值速度可达12千米/时。”他说。

  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续航是一个关键因素。开跑约50分钟,海派兄弟队名为“小海”的参赛机器人,第一个进入位于赛道2.5公里处的机器人补给站,更换电池后重新起跑,全程用时不到1分钟。

  为了让机器人“换电不掉电”,在运行状态下也能更换电池,该团队专门设计了双电池供电结构和智能电源切换逻辑。“在实验场景,若换电池需重启系统,会中断调试进程,甚至影响数据连续性。”该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保障了比赛续航,更将成为实验室长期测试的重要支持。

  行者二号队来自上海。10年前,他们开发的“行者一号”机器人,曾不间断行走了134公里,创造了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的世界纪录。“为了参与此次比赛,机器人从结构到算法都进行了升级。”行者二号团队负责人李清都介绍,此次参赛的“行者二号”机器人,可以实现6小时动态续航,机器人采用肌腱(绳)驱动机制,在增加负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自身重量。

  速度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催生出更多创新实践。来自小顽童队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第二个冲线,由于其1.2米的身高和健步如飞的跑姿,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孩哥”。

  据了解,成立于2023年9月的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此次派出了“旋风小子”和“小顽童”两支参赛团队,并全部完赛。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介绍,团队成员主要都是95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多款机器人的研发。

  比赛已经结束,创新的脚步却从未停歇。“所有参赛团队在比赛中解决的一个个技术问题,都代表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实践和突破。”魏嘉星说。

  产业布局加速

  从春节至今的两个多月里,社交媒体上时常出现人形机器人的爆款视频,刷新人们对具身智能的认知。

  具身智能,是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新词汇。它强调智能系统与身体的紧密结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智能行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

  一些工厂、大学、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机器人。

  • 我要学车